感恩的心——指挥系举办“杨鸿年老师逝世一周年追思会”纪念活动暨 “杨鸿年奖学金”正式设立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指挥

教授、北京爱乐合唱团创始人(原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

终身成就获得者,杨鸿年教授于2020年7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今年是杨鸿年老师逝世一周年,由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指挥学会联合策划的“杨鸿年老师逝世一周年追思会”纪念活动,于2021年10月11日13:00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举行。中央音乐学院俞峰校长、原校长王次炤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教育基金会郭淑兰理事长、江小艾秘书长、教务处处长汤琼教授、声乐歌剧系副主任(主持)谢天教授、政策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主持)王新华老师、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指挥教研室主任马丁老师、杨鸿年老师的亲属唐重庆女士、杨燕宜女士、杨力先生、姚岚女士以及杨鸿年老师的学生和全体指挥系师生来到现场集体缅怀杨鸿年老师。由于疫情管控原因,许多杨鸿年老师的同事、朋友、学生未能亲临现场,他们通过线上观看直播的形式表达对杨老师的怀念。追思会由指挥系主任陈琳教授主持,大家在线上线下共同追忆了杨鸿年老师的音乐人生。





追思会上俞峰校长首先发言,他深情地追忆道,今天我们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缅怀指挥系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杨鸿年老师。杨鸿年老师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指挥家,是我校特聘教授,他一生兢兢业业为学校、为指挥系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他在专业业务上、指挥技艺上、作品分析上、思想情怀上都造诣颇深,堪称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杨鸿年老师的逝世是音乐教育事业、国内外合唱教育事业、中央音乐学院及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的巨大损失。感谢杨鸿年老师一生为指挥系的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感谢杨老师及其亲属在杨老师离去后捐款壹佰万元在指挥系设立“杨鸿年奖学金”,为指挥系的人才培养继续贡献力量。杨鸿年老师这种无私的大爱精神必将鼓舞指挥系中青年教师立德树人、不忘初心,激励指挥系的莘莘学子致远前行、再创辉煌!




随后发言的是杨鸿年老师的女儿、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杨燕宜老师,她回忆到:“父亲生前曾说:‘合唱,唱的是文化、哲学和信仰。’ 在他的指挥艺术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思考和追求。他不仅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也在六十余年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引领和感召了无数的后辈。他提出的‘爱与奉献’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他亲历亲为的实践。他怀着赤诚、纯真之心,毕生奉献自己,用慈爱和音乐点亮一个又一个生命。”



原中央音乐学院校长王次炤教授回忆了自己与杨鸿年老师持续四十多年的交往经历。王次炤教授说,杨鸿年老师是我的师长,也是我的同事和一辈子的知心朋友,从1978年入校我就与杨鸿年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上杨老师的合唱课,到后来我在学校工作,杨鸿年老师是在音乐道路上给予我帮助很大的老师,是于我、于学校而言最大的支持者之一。在我心中杨鸿年老师精神永存,从未离开!”


接着指挥系教师党支部书记沈浩教授、教务处处长汤琼教授以及声乐歌剧系副主任(主持)谢天教授分别从曾是杨鸿年老师学生的经历中,回忆了与杨鸿年老师相处的点滴。他们用一个个事例、一段段故事,鲜活地展现出一个博学且好学、和蔼又严厉的杨鸿年老师。令人感触的是,汤琼教授在回忆到杨鸿年老师亲自带团出访的细节时几度哽咽,她说,杨鸿年老师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更是让我们明白普及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热爱音乐。





政策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主持)王新华老师作为曾与杨鸿年老师密切工作过的同事、晚辈、生活中的忘年之交表达了对杨老师的思念之情。他在回忆与杨鸿年老师相处的点滴时,以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为例,将杨老师的故事总结为四个一:一种精神——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一个体系——杨鸿年合唱训练体系;一支团队——中国青年合唱指挥合唱团;一把种子——在学员班中,有二十余位学员后续获得国内外合唱指挥比赛金奖。





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指挥教研室主任马丁老师作为杨鸿年老师最后一届主科班学生,本科、硕士研究生曾受教于杨老师八年的已毕业学生代表发言。她通过“与杨老师的师生缘”、“医院里上主科”、“与合唱团团员做朋友”以及“国培班往事”这四个小故事,生动地回忆了杨鸿年老师教学、治学、做事、为人的点点滴滴。





指挥系硕士研究生二年级李沐埜同学作为在校学生代表发言,她回忆到:“我记得杨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做人要简单一点、纯粹一点,这样做出来的音乐才是有灵魂的’。有人问他对于他亲自教孩子,是不是‘大炮打蚊子’呢?杨老师常回答,所有孩子生下来都是平等的,他们不分肤色、不分阶级,所有孩子都应当受到最好的教育,每个孩子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纯粹的老爷爷,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温暖。一切的一切都仿佛昨日,他依旧会骑着小电动车穿梭在学校中,还会在舞台上指挥大家唱歌。虽然已经过去一年了,但我仍感觉到杨老师从未离开我们,他无时无刻都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也会永远记得他的教诲,记得爱与奉献。”




最后,陈琳主任替未到场嘉宾胡咏言老师念读其亲自寄来的发言稿,他在文中写到:“在指挥系,这儿有太多的前辈给予了我们这样的信念传承,这对于传统和文化来说是最为珍贵的!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之所以不可被取代和复制,是因为有像杨老师那样众多的前辈,给予了我们如此宝贵的精神遗产、信念资源和优秀品质!虽然前辈中已有一些离开了我们,但留下的精神遗产仍会给予我们很多的启迪,让我们在困难时刻或 ‘丢失’自己的时候去寻找勇气,去找回自己和不忘初心!”




此外,因疫情管控原因,部分未到场的嘉宾如: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李培智,北京合唱协会理事长王瑞噗,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中国管乐学会会长、中国指挥学会常务理事于海,中央音乐学院校友、著名指挥家水蓝,南京大学学生交响乐团指挥吕晓一等嘉宾也通过寄送视频和直播观看的方式在线上缅怀杨鸿年老师,据初步统计有3.5万人收看了直播和回放。





追思会现场,曾经跟随杨鸿年老师学习的不同时期的学生们,由马丁老师指挥,再次为杨老师演唱了巴伯《柔板》、杨鸿年老师改编的《感恩的心》两首歌曲,现场画面十分温馨感动。



最后,为推动社会音乐公益活动,促进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支持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专业发展,依照杨鸿年老师的遗愿,杨老师的家属唐重庆女士、杨燕宜女士、杨力先生拟向中央音乐学院教育基金会捐赠人民币壹佰万元,设立“杨鸿年奖学金”项目,中央音乐学院教育基金会郭淑兰理事长发表讲话,并为杨老师的亲属颁发捐款证书。



杨鸿年老师的儿子、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杨力老师总结发言,他说,“杨鸿年奖学金”的设立,完成和满足了父亲身后还继续为学校工作下去的愿望。希望指挥系年轻一代学子,可以通过此奖学金的设立,了解、认识和传承老一辈教授的优秀品质,好好做人、好好做事,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一个人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他给后代留下了什么。大家从杨鸿年老师那里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思想品质、道德精神的陶冶和熏染。人们难以忘怀的不仅仅是一段段温情的往事,一帧帧感动的画面,而更是他对党、对祖国、对事业无私的爱和终生的奉献。他的大爱无疆,他的德艺双馨,他的身教重于言教,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好的遗产和最宝贵的财富。



供稿: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

图:邸思木雅

责任编辑:静静

编辑、设计:邸思木雅




首页    感恩的心——指挥系举办“杨鸿年老师逝世一周年追思会”纪念活动暨 “杨鸿年奖学金”正式设立